戏曲中的京华风韵
2024-10-14
[摘要]   在生、旦、净、末的演绎中,在曲■、白、介、诨之间,唐代■■“安史之乱”安禄山自范阳起兵,金代“贞祐南迁■■”的无奈迁都,宋代文天祥壮烈殉国的浩然正气

  在生、旦◆◆、净、末的演绎中,在曲■★★◆◆◆、白、介、诨之间,唐代■■★◆“安史之乱”安禄山自范阳起兵,金代“贞祐南迁◆■■”的无奈迁都,宋代文天祥壮烈殉国的浩然正气,明代◆◆◆“靖难之役”与“京师◆■◆”的迁移,严嵩用事与忠臣劾奸,崇祯之死与甲申之变北京成为一段段故事发生的背景、展开的空间★■■★■◆,曾经活跃于北京地区的人物、曾经的街市容貌、曾经的生活日常,这片土地上经历的战乱鼎革◆■◆■★、朝代更迭,官员酬酢■◆、科考登第,百姓家常、岁时风物无不跃然纸上,品来曲韵悠长。

  《古代戏曲中的北京》系全国高校古委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安平秋教授担任总主编的◆■★◆◆“艺文北京”丛书的第二本◆★■■■,精选古代戏曲剧本近三十种◆★■■,从生于金元之际的关汉卿所作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始,至卒于晚清同治年间的黄燮清所作传奇《帝女花》止,或全本,或片段,重点呈现戏曲与北京的深度关联。戏曲内容的时间跨度更是从先秦战国直至清代中期,主题涵盖政治军事◆◆■★■、历史沿革、建筑规划、娱乐生活等与北京城市文化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编选者希望借由这些戏曲文本,使今人于戏曲剧本的曲词与对话中◆■◆,透过人物角色◆◆◆★■、情节场景、掌故古迹,真切而深入地感知这片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上的鲜活日常,体会这座古老都城多元与包容的气度,体味其于悠悠历史长河中曾经历的朝代更迭与壮怀激烈,感受其中流淌的厚重而持久的生命活力与京华风韵。

  ★★“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这是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的目前中国最古老、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正乙祠一层的一副楹联■◆■。也是在这一年★★★◆,洪昇历经十年、三易其稿的传奇《长生殿》问世,引起轰动◆◆◆■。“八千觞秋月春风尽消磨,蝴蝶梦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樽檀板都付与,桃花扇底燕子灯前。★★”正乙祠戏楼台柱上这副楹联更是点出了四部著名戏曲元末南戏《琵琶记》、明传奇《蝴蝶梦》《燕子笺》,以及清代大名鼎鼎的传奇《桃花扇》◆■。

  提到岁时风物★◆■■,元代王实甫的杂剧《四丞相高会丽春堂》中生动呈现了风靡于金国朝野上下的端午节俗射柳游戏与双陆博戏。从南宋出使金国■★★,在金羁留十余年的洪皓在其《松漠纪闻》中记载:■★◆◆“燕京茶肆,设双陆局,或五或六,多至十◆★◆◆,博者蹴局■★★,如南人茶肆中置棋局也。”

  古代戏曲的成长与演变轨迹深度交融于北京地区的历史脉络之中■■■■◆■,也隐含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与渊源。由文津出版社推出的《古代戏曲中的北京》以独特的地域视角梳理古代戏曲中的◆★“北京故事”,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借助元★■、明、清三代剧作家之笔★★★■★◆,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活生动■★★★■■、纤毫毕现的北京社会生活图景★■。

  戏中人呼之欲出,弦外意悠然可思,艺文多余韵,古老的传统戏曲剧本可为深入了解北京历史文化提供一条形象而别致的路径■★◆■。

  清代的戏曲演出,在康熙时得以复兴◆◆★■◆◆。传奇名作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均完成于北京,著名剧作家李渔曾带家班在北京演出◆★◆■◆★。洪昇曾在北京国子监学习并肄业■■★★,为了谋生■◆◆★■◆,屡屡奔波于北京、杭州之间◆★■■;孔尚任作为国子监博士,在北京为官多年;李渔在韩家胡同建的芥子园更是京师名士常临之所★★。清代这三位杰出的戏曲家与北京的因缘,反映了当时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乾隆以后■■■◆■,花部兴起,北京地区伶工荟萃,戏曲演出如火如荼,并在交流与融合之后,于徽班中最终形成了京剧。

  说起历史沿革与名胜古迹,北京成为国都的最早历史★■■◆■★,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都城“蓟”■◆■。从明代叶宪祖的杂剧《易水寒》与孙钟龄的传奇《东郭记》中能够发现这座先秦燕都的身影,荆轲刺秦与黄金台传说的融合创作,齐人伐燕事与《孟子》经典的附会虚构,基于真实历史又极具戏剧性。而北京被正式称为“燕京”■◆★★★,则始于唐代■◆◆★■“安史之乱”中史思明在范阳定都,改称燕京的僭越之举★◆★◆★■。明代阮大铖的《燕子笺》中安禄山起兵时自称◆■◆◆“范阳节度使”★◆■,而非“幽州节度使◆★■■”,即与天宝元年(742)幽州改为范阳郡的史实相符。

  读明代传奇《观灯记》可跟随来京赴试的士子木春的步伐,游赏一场行人如织、■★◆“玉流辉◆★,金鳌散彩”的元宵佳节京师灯会。这是剧作家林章在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逗留京城时真实的所见所闻,更是给穿越时空的读者们规划出一条清晰流畅的京师观灯路线:先经玉河堤,上玉河桥,到桥边胡同歌伎王大、谢小处听曲;再转去长安西街,后到太仆寺桥◆★◆,遥望宫门外的鳌山灯会;最后在西城中挑选一处酒楼,登高远眺◆★◆,不醉不归。其中涉及的每一处地点◆◆■★,均可在北京城中找到明确的对应之处。

  再论及北京豪侠节义、慷慨激昂的士风,明传奇《鸣凤记》中的■■■■■“双忠八义”(◆◆■★◆■“双忠★◆■★”指夏言、曾铣,“八义”指杨继盛、吴时来、张翀、董传策、郭希颜★◆、邹应龙、林润、孙丕扬)前仆后继反抗严嵩奸党,剧中事迹大多与史实相符★★★■■,是明清时事剧的发端之作★■。清代蒋士铨《冬青树》叙述南宋灭亡之际文天祥◆★★■■、谢枋得二公的坚贞品格与壮烈事迹读来“觉满纸飒飒,尚余生气◆★■”(梁廷柟评)。“浩歌”一出写文天祥战败后被囚禁于元大都兵马司三年,于狱中作《正气歌》,抒发满腔浩然之气★★★。“艺文北京★◆■”丛书中的第一本《古代诗歌中的北京》也曾收录此歌,诗歌戏曲相互印证,参照读来■★◆★,更是余音绕梁、荡气回肠。